您现在的位置:新闻首页>综合资讯

开启“生命觉醒” 沙龙 对话“生与死的艺术”

2021-01-21 18:50文旅新闻网编辑:admin人气:


“生”与“死”是一段生命的起点与终点,在生命的过程中,我们偶尔思考“生”的意义,却不愿意涉及“死”的话题。近日,两场别开生面的有关“生与死的艺术”的深度主题讨论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在云端展开。

在谈及为什么组织“生与死的艺术”沙龙时,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、国际社会创新园理事姚越谈到,刚刚过去的2020年,突发的疫情打断了经济生产的正常运行,阻断了国家之间的联系,打乱了世界人民工作和生活的节凑,更严重的是,已经将近200万人死亡——人们更多地面对了死亡。疫情应对最得力的中国,全国上下齐心努力也只堪堪守住一方净土。但疫情确实也让我们真切体验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和珍贵,并激发起我们对生命和世界极大的诚敬之心。

(姚越女士)

在此背景下,致力于心灵呵护,生命唤醒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;以“爱与陪伴”为理念,协助全国4000万重症患者、临终老人从容面对死亡,在宁静祥和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的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;携手国际社会创新网络、元空间等组织机构,联手举办 “生命觉醒”系列对话。“生命觉醒”对话第一季以“生与死的艺术”为主题,希望通过对话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坦然面对生死的话题,思考生死的意义,书写生死的艺术,完成真正的善始和善终。

2021年1月9日上午九点,伴随着潺潺的流水之声,主持人姚越在小鹅通生命关怀云大学、Zoom等多个直播平台,带领全国各地听友进行了“宇宙同频微笑冥想”,开始了“生命觉醒”对话第一季——“生与死的艺术”主题沙龙。冥想之后,姚越邀请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方树功;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雁南;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理事、香港京都念慈安总厂有限公司董事谢慧淦;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战略顾问赵晨;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理事刘丰,多位嘉宾一起开启了论坛。在启动仪式上,到场嘉宾分别发表致辞,对话“生命觉醒”,对谈 “生与死的艺术”,阐释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理解,并预祝沙龙圆满举办。

(嘉宾云端汇聚)

方树功先生首先致辞,邀约大家共同探索生死之间永恒的生命。生和死对立统一,生命就在呼吸之间,就在念与念之间,就在在生死之间,这就是生命的永恒,这就是生死的艺术。

王雁南女士随后发言,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,阐释十方缘的理念“不分析、不评判、不下定义,就是爱与陪伴”。希望大家在沙龙陪伴下共同学习、探索、成长。

身在香港的谢慧淦女士,很高兴开启生命教育、生命对话这样一个课程。很多人面对死亡是带着恐惧,十方缘的义工用爱与陪伴的精神,陪伴着生命尽头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说“yes”,要学习如何超越生命,如何有觉知的面对生命,无谓的面对“生死”。

赵晨先生表示:对生命被呵护的渴望,使大家走到了一起。未知生焉知死。沙龙将通过不同老师的生命体验,共同分析生死、分解生死,最后达成我们面对生死从容、淡定、安宁的状态。

启动仪式之后,是正式的沙龙环节。沙龙第一期,特别邀请了全息生命-生态-文化系统集成创导者、《开启你的高维智慧》的作者刘丰先生担任嘉宾。

(刘丰先生)

刘丰先生分享了关于生死的解读:我们从哪里来?到哪里去?我们从投影原里来叫出生,我们回到投影源里去叫入死,所以叫视死如归,就是回到生命的源头,回归到那无限的大自在里面。

在分享中,刘丰先生借用科学的语境来解读生命。这个科学不是生物、生理、细胞学,而是从数理的逻辑原理,从能量和空间原理来理解生命。要理解生命先要理解宇宙的空间与存在,再理解宇宙与生命的关系。要描述宇宙的空间,借用科学语境来讲,是零维到N维,N趋于无穷大。再讨论空间里的存在是如何呈现:一切存在的共性是正弦波。而生命存在的本质与一切存在的本质是高度契合的。在不同的认知结构里对生命的理解是不一样的。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更高维度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。在三维空间里生命是有开始有结束的,但是到了四维,时间是变量,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时候,就永生了,所以只要我们纵向提升一个维度,我们就永生了。生命就是一个投影的相,就是整体宇宙,整体宇宙这种自在的运动就是生命的本质。

生命的意义在于提升我们意识能量的维度(自由度),在于提升灵魂的高度,让我们获得更美更自由的状态。生命的过程是验证本自具足的过程,将物质能量和意识能量高度和谐于生命每一个当下,无论外界是何种环境。2020年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,看在这种动荡的外界环境中,是否能活出当下自在的生命状态。

(刘丰老师分享内容的视觉纪录)

生与死的艺术沙龙第二期,于2021年01月16日晚举办。特邀嘉宾孔阳先生,主题为“儒家生死观与孝道精神”。孔阳先生,史学博士,国学大师马一浮、钱穆先生的学术传人。任职于中国历史研究院。曾任北京四中校长助理;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学术中心处处长;北京师范大学、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。对儒家经典、中国历史、儒门工夫学有体认,以培养儒者为使命。央视百家讲坛孝道主讲人。孔阳国学工作室创始人。

(孔阳先生)

讲座伊始,孔阳先生强调,今天我们以儒者的立场来说话、做事,必须要做儒家工夫。不做工夫,就不是儒者,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以及历史上儒者的真正高度。而恰恰是近四百年来,中国人讲儒家但不谈工夫、不做工夫,形成了我们理解历史的障碍,也成为了横亘在今人与儒家高度之间的鸿沟。

孔阳先生着重讲解了儒家的生命立场。孔阳先生指出,许多中国人(包括古代社会的许多人)缺乏健全的生命观,或者认为生命的终极关怀仅仅止于文学艺术。儒家的立场与此不同,主张人要能“闻道”。正如《论语》记载的孔子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所讲的那样,儒者追求具有形而上高度的道,因而能够与诸多宗教徒一样,得以超越生死。

随后,孔阳先生谈及了「神圣家族」与儒家的孝道精神。历史上的许多人物,并不因为他们在血缘上是圣贤的亲属后裔,而自然地成为道德领袖。相对地,任何人只要真正接续忠义精神、传承儒门大义,就能够成为孔子和历代儒者的传人,也会被历史所铭记。

(孔阳先生分享内容的视觉纪录)

每次的嘉宾分享之后,主持人姚越都会提出“何谓善始,如何做到”“何谓善终,如何准备”的等直接有关生死的问题。两位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。

谈到“三个一”既 “如果余生还有一日、一个月、一年,将计划如何度过?” 的问题时,刘丰先生讲到无论余生一日、一个月、一年都是一样的,都会做一件事:当下觉知,和自己的内在智慧进行关联。所有的场景都是来提升、悟道的,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悟道的启示,所以每一个当下都是喜悦和自在的状态。

回答 “面对生死之际”这一问题时,孔阳先生表示,一般人在看待死亡时,有的认为人去世后一切就都归于消灭,有的认为人去世后会到另一个与人间类似的彼岸世界继续生活。而儒家看待生死问题时,将其分为形而下与形而上两部分。孔阳先生指出,人通过做工夫,尤其是达到「知止」的程度,会对死亡有不一样的认识,且这一认识还会不断向上提升,即孔子所谓「天何言哉」的境界。

在两场直播的过程中,在网络平台的听友反应热烈,积极参与讨论,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困惑,两位嘉宾都认真地给予了详尽的回答。对于90后代表的有关的提问时,刘丰老师给出了28个字的锦囊:“起心N维在无穷,存在至简正弦涌,一切呈现投影重,零维全息万有中”。

活动的最后,姚越女士向各地的听友也提出了“三个一”的问题,请大家做出自己的思考,并带着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期待后续精彩活动。

据悉,“生与死的艺术”沙龙已经确定的嘉宾,分别是第三场嘉宾吕宇斐先生,主题“绝地天通”,和第四场嘉宾文运先生,主题“好生好死”。

吕宇斐先生,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博士,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,科学艺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、理论部主任。研究领域为创建新石器时代东亚(中国)天文学、宇宙观、信仰体系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研究;新石器时代人类科学实践、智慧诞生与未来类脑智能发展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研究。著有《绝地天通:东亚考古天文学与文化天文学——中国天文遗产研究(上)》,《天符帝语:东亚考古天文学与文化天文学——中国天文遗产研究(下)》。并主持科技部、国家文物局“欧亚大草原人类大迁徙与天文学传播”、主持构建国家级项目:“全息图书馆”、“全息书”等。

(吕宇斐先生)

文运(笔名)先生,文学学士、法学硕士、管理学博士,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。先后工作于国家发改委、国务院办公厅核心岗位。后主动调任国家宗教局正司级副司长、国务院参事室正司级副司长,广泛参学宗教大德、参事馆员,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与当代实践。2016年起,主动辞去厅司级领导职务,创办成长和信任社群——共学心社区,开展信任互助和信任共享,促进信任社交和信任合作。

(文运先生)

沙龙前两期得到听友们热烈反馈和大力支持,有听友在嘉宾分享的过程中进行了同步视觉纪录,并在社群里分享了作品;还有听友对孔阳先生即将举办的孝道营产生了强烈的兴趣。沙龙结束后多个微信社群的听友们在群内继续进行生命话题的讨论,并热情期待下一期活动的到来。


(来源:δ֪)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已推荐
0
  • 凡本网注明"来源:文旅新闻网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文旅新闻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中文旅新闻网,http://www.xiangcunjishi.com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  •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



图说新闻

更多>>
廖长春:科技创新 让祖国的天空更加湛蓝

廖长春:科技创新 让祖国的天空更加湛蓝